江上青与怀远龙亢人王韶:结为夫妇共同战斗皖东北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我国近代的历史,就像一本写满痛苦和牺牲的厚书。在黎明前的那段黑暗时光里,好多英雄好汉不幸牺牲,但还有很多人毫不犹豫地接过他们手里的火炬,坚定地往前走。

江上青和王韶在革命的风雨里相遇相知,最后成为了一辈子的革命战友和伴侣。他们的感情不只是简单的相爱,更因为有着伟大的革命目标和坚定的救国信念而变得更加深厚。

【英雄出少年——年少时的江上青与王韶】

江上青来自一个书香门第,家里挺有钱,老爸江石溪思想开放,总让儿子多读书、多琢磨。所以,江上青从小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,对世界和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江上青因为受到老爸和那些投身革命的亲戚朋友的熏陶,打小心里就有了浓浓的爱国情和正义感,还对伟大的革命事业充满了向往。

上了学之后,江上青读了很多书,特别是那些能让人上进的书籍。因为当时世道很乱,他于1927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,第二年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成了一个年轻又值得骄傲的党员。

他热心参加革命工作,用自己最拿手的文艺手段,写了很多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深度的诗。他的诗简单易懂,文字不花哨,但读着很顺口,很有力量。

江上青觉得,诗歌这种文学形式,比起又长又复杂的文章,更能帮人们传播想法、启发智慧。大家自发地传唱诗歌,让里面的力量变得越发响亮、激动人心!

他用诗歌说出自己的想法,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,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。江上青的这些诗很快在党内流传开来,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。而且,他还当过党支部书记,热心组织学生活动,也因此多次被抓。

九一八事变发生后,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的态度,导致大片国土被侵占。江上青对国民党这种什么都不做的行为非常生气,于是他发挥自己的文艺才能,创作了一首广为人知的《前进曲》,把心里的怒火都融进了激动人心的旋律里。这首歌在当时非常火,从上海一直传唱到了东北。

王韶比江上青年轻一岁半,同样也是个很棒的、追求进步的年轻人。

王韶是怀远县龙亢镇人,她家挺有钱的,算是个富农。从小时候起,王韶就在学校接受新式的教育,思想也开始慢慢觉醒。她打小就特别聪明,还特有担当,做什么都有自己的想法。

1929年,王韶不满家里从小给她安排的婚事,她亲自去找律师,还在报纸上登消息说要取消这门亲事。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王韶也因此成了大家眼里反对封建老规矩的榜样。

王韶对自己要求挺严格的,她做事非常细心,只要决定了的事情,就一定会尽力做到最好。她觉得在乱世里,得用知识来保护自己。她从小接受的新式教育,也让她逐渐变成了现在这么优秀的女性。因此,王韶为了以后着想,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学习,后来凭借出色的成绩,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。

在大学期间,她读到了像《共产党宣言》和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这样鼓舞人心的革命书籍,一下子觉得眼前一亮。随着阅读的深入,她愈发觉得这些书里讲的都是救国的大道理。王韶坚信自己的看法,下定决心要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。

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,她多次带头参加宣传抗日救国的活动,用自己出色的唱歌跳舞本事,深深打动了老百姓的心。

1938年的时候,王韶正式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门,成了一名值得骄傲的党员。

她工作尽心尽力,很能干,赢得了老百姓和党内干部的普遍好评。王韶以前做过六安地区院西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副书记,她尽心尽责,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,深受老百姓的喜爱。

【结为伉俪,共同战斗在皖东北】

1939年的时候,王韶因为工作变动,认识了江上青。他们两个人的使命是在皖东北地区建起一个抗日的革命基地,通过游击战这些战术,在敌人的后方进行打击,削弱日本军队的实力。

革命斗争这条路既伟大又充满艰辛,但王韶特别坚强,从没喊过苦和累,凡事都自己扛。随着两人越来越熟,江上青发现自己对这位女同志很有好感。

这不是一时的激情作祟,而是两人在长久相处中,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岁月里培养出的深厚情谊。同时,王韶对江上青也非常欣赏:他既有才华又有能力,还很有责任心,工作上严谨认真、行动迅速,私下里却又细心周到、温暖人心。

没过多久,他俩就向组织递交了申请,希望成为一辈子的革命伴侣,组织很快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。

这段时间既辛苦又幸福。夫妻俩在生活中彼此照应、互相体谅,工作上也是携手共进、互相帮助。门当户对不一定能让爱情长久,但两个人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,还有一起经历过风雨后的那份真心,却能让爱情更坚固。

没过多久,王韶就怀孕了,但她没因此偷懒,还是像往常一样处理日常事情,不觉得自己怀孕了就可以不管不顾。

江上青在抗日根据地搞建设时真是操碎了心。他担任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,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去忙前忙后。

要建好抗日根据地,得大家一起努力,关键得先把老百姓的心给暖热了。共产党始终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,要是没了群众支持,想在敌人后方站稳脚跟可就难了。江上青就用大家都能懂的文化活动,给老百姓打气,让他们觉得打败鬼子有盼头,建根据地这条路子也走得对。

另外,江上青还一直在群众里物色新党员,接纳那些表现好的人。管理地方党组织的工作也挺繁杂,好在有王韶帮他一起分担。同时,他还得跟国民党那边保持一致,壮大自己的抗日队伍。

做好统战工作很关键,江上青和国民党官员盛子瑾相处得很融洽,他们互相帮忙,一起平等合作。江上青还让不少中共党员在盛子瑾身边的重要位置上工作,这些党员能更清楚地了解国民党内部的情况,并且努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。

江上青和盛子瑾一起努力,让皖东北军政干校办了起来,这让我党对优秀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了。这所学校不仅给抗战提供了不少军事上的好手,还为我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,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。

江上青工作挺忙的,可他从来不对妻子王韶说辛苦。王韶呢,就悄悄地帮他干点自己能做的事儿,家里的大小事务也都揽了下来,好让江上青能专心工作,不用为家里的琐碎事情操心。

他们俩互相帮忙,在那些最不容易的日子里,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,一块儿为使抗战早点赢而拼命努力。

【江上青不幸牺牲,王韶负重前行】

江上青很会打交道,特别是跟国民党那些官员相处时,他不低头也不傲慢,尽力为我们党争取好处。多亏了江上青同志这些年的周全安排,皖东北的抗日根据地才能稳稳当当地建起来,站稳脚跟。

1939年年底那会儿,我们党在皖东北的布局一步步顺利进行着,与此同时,国民党里面开始闹得更凶了。盛子瑾这个人,他是被派来专门和共产党一起搞合作关系的,可以说是从上面直接下来的干部。但新桂系军阀势力在当地根深蒂固,对盛子瑾并不怎么理会。

王尔宜是特别跟盛子瑾不对盘的人之一,不管是明面上还是背地里,都老跟盛子瑾过不去,处处作对。可巧的是,江上青和王尔宜是老朋友了,以前还一起搞过游行、闹过革命,王尔宜对江上青的本事和胆识那是相当佩服。

为了让统战工作顺畅无阻,江上青多次在和王尔宜聊天时,委婉地提到了这事儿。他还特意写了首叫《如梦令·赠王尔宜》的词,里面藏着他对王尔宜的期望。王尔宜这人挺机灵,一听就懂,之后看在江上青的情面上,就不再给盛子瑾找麻烦了。

不过,国民党里面乱得一团糟,互相斗得很厉害,解决了王尔宜的事并不意味着就啥问题都没了。新桂系的大佬许志远看到江上青和盛子瑾合作得那么顺畅,心里觉得自己的位子不保了,于是决定在背地里撺掇地主武装的人去暗杀他们两位。

1939年8月29日,两边谈完后,盛子瑾和江上青就回了青阳。没想到路过小湾村时,突然遭到武装人员袭击。徐志远想借地主的武装力量,把盛子瑾和江上青都干掉,好让皖东北这块地方归新桂系军阀管。

盛子瑾侥幸保住了性命,但让人非常难过的是,江上青同志和朱伯庸同志却不幸中枪身亡。牺牲时,江上青同志才28岁。

消息一传开,皖东北一带仿佛炸了锅,各行各业的人都沉浸在深深的哀伤里。

王韶快生孩子那会儿,江上青本想去看望她,可由于工作变动加上条件艰苦,没能去成。谁成想,孩子他爸连孩子第一声哭都没听着,就遭遇了埋伏,年纪轻轻就走了。

王韶生完孩子还没坐满月子,就急着跑到皖东北特别支部,要求回去工作,还问了问江上青的事儿。领导想瞒着她,但王韶心里早就有数了。看到领导支支吾吾、眼神闪烁,她心里猛地一沉。

这事儿藏不住了。她已经晓得她心爱的人不在了。

生完孩子后心情不定的王韶,突然陷入了极度的伤心里,哭得好几次都昏了过去。真是祸不单行,她和爱人江上青最后的宝贝孩子,竟然也早早地离开了人世。

这种巨大的伤心真能把人逼到绝境,但王韶没有一直沉浸在痛苦里无法自拔。她是江上青的另一半,是孩子们的妈妈,而且她还是个出色又坚强的女性,是个立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。

情绪都宣泄出来以后,她下定决心要好好生活。她曾亲自说过:“我要把伤心难过变成动力,继承先烈的愿望,把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继续做下去。”

江上青虽然不在了,但他并未真正“离开”。他的决心、他的精神,都活在了王韶的心里。王韶会连同丈夫的那一份,更加努力地生活,更加坚定地奋斗!

王韶不在乎自己吃了多少亏、不在乎职位升得高不高,哪怕被人冤枉批评了,她也挺直腰板说:“我是个坦坦荡荡的党员,党的任何考验我都愿意接受。”

1944年3月20日,王韶在淮北中学教语文时,碰到了日军的飞机轰炸。她为了让学生安全逃跑,自己挡在前面,结果被炸弹炸伤了,伤得很重。虽然大家赶紧救她,但她还是没能活下来。

王韶在32岁的年纪就离开了人世。

坚定信念拯救国家——江上青的故事 .新华社报道[参考日期:2022年12月1日]

3 “红色记忆”缅怀英雄人物丨江上青: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的领头人和优秀典范 - 基层新动向 - 广陵区人民政府 .扬州市广陵区官方政府网站[资料查阅时间:2022年12月1日]

戎毓明的信息被收录在《安徽人物大辞典》这本书里。这本书是1992年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的,在927页可以找到戎毓明的相关介绍。

5. 阎庚珠写了一篇文章,收录在《荆涂春秋》第三辑里,这本书是政协怀远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,出版时间是1992年10月,文章位于第35页。

蚌埠市委党史办和蚌埠市民政局一起编的《长淮英烈》这本书,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在1993年6月在合肥出版,第78页有相关内容。
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